目前,县里在向乡镇分配指导性工作任务时,使用的人口数字不一致、不相符,新农合指导性任务要求达到总人口的95%、新农保任务县指导性任务要求达到总人口的70%,依据调查结果,均大于实际人口数,给乡、村工作带来很大困惑和难度。7月份,在县人大的指导下,王集乡人大办公室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收集了公安人口、计生人口、农业统计人口,并随机抽取五个自然庄作为样本点进行调查,对各项统计数字进行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一、人口统计数字情况
1、五个村三组统计数据对比
单 位 09年报人口 公安人口 计生人口
白果村 3598 3868 3758
潘王村 3781 4141 3861
全集村 4548 4418 4470
石山村 6844 7096 6975
王集村 6152 6595 6302
合 计 24923 26118 25366
从统计表分析看出,五个村的三组数据都有差异,09年年报人口合计为24923,公安人口为26118人,计划生育人口为25366,年报人口比公安人口少1195人,比计划生育人口少443人。公安人口大于年报人口和计生人口。
2、五个自然庄三组数据对比
样本点 实际人口 公安人口 计生人口
A 338 337 296
B 159 166 158
C 167 174 165
D 321 320 316
E 391 387 348
合计 1376 1384 1283
根据样本点调查结果,三个样本点实际人口合计为1376,公安人口为1384,计生人口为1283,实际人口比公安人口少8人,比计生人口多93人。公安人口大于实际人口和计生人口,接近实际人口。
二、人口数据误差分析
从五个村的三组数据和五个样本点调查结果来看,09年年报人口数与实际人口误差较大,乡镇在分配指导性工作任务时一般不予使用。公安人口大于实际人口,主要原因有:死亡、出嫁、迁出人口没有及时注销,少数非农业户口同时在原居住地出现,存在一个人两个户口的现象。计划生育人口少于实际人口主要是因为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政策处罚,瞒报、漏报超生子女数,嫁进来的不登记、不入户等,而瞒报、漏报人员为了今后的上学和外出就业,有一部分到派出所办理了入户。
目前,乡镇根据县里的指导性任务分配给村一级的指导性任务,新农合主要依据计生人口,由于计生人口小于实际人口数,不存在指导性任务指标比例大于实际人口比例的问题;新农保依据公安人口数,按68%(16--60岁人员)左右参保率分配指导任务,根据公安人口大于实际人口数的情况,任务指标比例大于实际人口比例。据一个样本点调查结果,16—60周岁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6%左右(包括学生、残疾人、非农业户口人员),如果按这个样本点进行推算,新农保分配参保比例大于实际应参保比例在13个百分点左右,不过,一个样本点数据存在局限性,但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三、解决统计人口不一致的建议
目前县计生委正在进行的《全员人口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录入是个统一统计数字的工具。根据系统设定,已入户未纳入计生管理的人、未入户已纳入计生管理的人、死亡人口、婚嫁人口及其他原因变动的人口可以进行合并,能得出一个相应真实的人口数字。但是此系统只是在计生系统内部使用,没有得到公安系统和县乡其他统计单位的认可和使用,统计渠道、方法不一致必然导致统计结果的差异,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为此建议:
一、县政府建立一个阶段性的组织机构,明确一名副县长牵头、负责,从公安、计生、统计、民政、农委、卫生部门抽调业务人员,选点进行深入调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人口信息采集、统计、更新系统,制作电脑软件供各家使用。
二、建立人口信息日常更新、定期更新和定期通报交流机制。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死亡、迁出、婚嫁、出生的个人信息随时录入电脑系统,并认真做好登记,每季度由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在一起进行一次比对、通报和交流,形成一致的人口信息。其他单位部门需要使用人口信息的,以上述三家比对核实后的人口信息为准。
三、建立公共人口信息平台。目前,农村社保、医保、民政、基层组织建设等都要求建立各自的信息平台,实现联网。鉴于此,建议县政府在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网络和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一个既相对统一又相对独立的人口信息平台,譬如:在总人数、农业和非农业人数、性别人数、各年龄段人数、外出务工人数、死亡人数、新婚人数、出生人数、五保户人数、残疾人人数、医保人数、新农保人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而各自的个人有关信息不对外开放。
王集乡人大办公室
县人大 徐辉
20107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