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土地并大块种植的思考与探讨-蒙城人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关于农村土地并大块种植的思考与探讨

发布时间:2011-12-08 17:16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序:近期,蒙城县人大常委会分组走访县人大代表,征求人大代表对县人大和“一府两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座谈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农村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在现行土地政策下,农民的“土地私有化观念”严重,部分农民把承包地当成“私有地”,不愿意拿出来流转或置换。零星分散的地块不利于大面积连片种植,不利于大面积农机作业,不利于统一灌溉排涝,不利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效益难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在国家现行土地政策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力所能及的就是指导和引导农民把土地合并成大块种植。对于代表们反应的这一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选择比较偏远的马集镇和城郊型的庄周办事处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两篇调研报告。本篇为第一篇,侧重于谈土地并大块种植。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实现途径应是推动农业规模化,实现规模种植,逐步推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为了彻底冲破旧体对农业经济的束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由于受到当时技术、生产条件等制约,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过程中,为公平起见,土地资源是先按远近、肥瘦、水利条件等分类后,再按各家庭人头每类分成若干小块,承包给村民各自经营,每个农户承包土地少则五六块,多者十几块。在以这种分地政策为主导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推动下,农村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成发展,该种土地分配模式也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毕竟时过境迁,在农业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机械化作业的普及、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今天,原有的土地政策显然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分散承包的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
  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推动规模化种植,已有一种可操作的模式,那就是进行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流转提出五种模式即: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2008年以来,马集镇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至2011年4月底,全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共流转土地2.23万亩,其中红耕郎种植专业合作社被授予省级示范合作社,丽凯种植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市级示范合作社。
  目前该镇土地流转方式共有两种。一种是租赁种植,每年每亩租金在500元至800元不等或每亩每年600斤小麦;二是入股,农户将自家土地以入股方式流转给合作社经营,每亩土地算一股,成为合作社股东,每年享受合作社分红(年保底收入不低于500元)。无论租赁还是入股,农户都是将土地在合同期内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合同期满后还可收回。
  马集镇的土地流转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却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从农民群众的角度上看,一是土地私有化观念在农民心中挥之不去,轻易不愿割舍土地;二是部分农民因对脱离土地后无事可做,不愿放弃土地;三是部分农民对流转土地租金、租赁期限要求高,与合作社达不成协议;四是部分农民对有关土地政策缺乏预期,怕流出的土地收不回来、租金或承包费难兑现。四是土地过于零星分散,要把分散的土地从众多的农户那里集中起来相当难,其中有一两个“钉子户” 硬是不愿把使用权转让出来,就必然前功尽弃,以上所做的工作重新回归于零。
  其次在操作上看,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口头协议多,报批准备案的少;即使签有书面合同,内容也较简单,权责利不明确,甚至有的条款不合法,没有按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签订,造成土地流转纠纷隐患多;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流转信息不畅,出现“要流转土地的转不出,要租土地的租不到”这一矛盾;土地流转价格确定缺乏科学依据,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
  以上问题导致了该镇土地流转规模很难扩大,土地流转涉及到的农户及土地范围较小,对发展规模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因此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并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治本之策。
  发展规模农业,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必须实行大面积连片种植,前提是实行一户一田。在围绕土地并块种植方面我们征求了部分群众的意见,有80%以上的农户对土地并块、实行一户一田是认可的,积极性也很高,但仍存在一些顾虑:
  一是政策方面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土地二轮承包规定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延长至30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对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稳定并将保持长久不变,群众担心土地并块会与国家政策相违背,得不到政策支持。
  二是由于各地块在位置、农田水利配套等方面存在差异,土地并块后群众所承包土地质量肯定也会有差异,好地块之争也会加大工作难度,但可采取抽签、折算、奖补等办法解决。
  三是部分群众习惯于现在土地种植模式,对调整土地并块种植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参与。除此之外,还有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到土地并块的推进。
  土地并块、一户一田种植是当前推进农业规模种植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必由之路,其推进过程也必定是艰难的,如果让群众自发地去实施也肯定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并将很难进行下去。为此必须要有规范的组织和宣传引导,有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
  1、上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组织,选择若干区域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找出有关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以点到面逐步实施和推广。在此基础上,制定订出台土地流转、置换和土地并块调整的有关文件,利用广播电视和宣讲队进行广泛宣传,制造声势,营造气候。
  2、出台优惠政策,以适当的奖励调动农民参与土地调整的积极性,如在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上予以倾斜,加大对实施土地并块群众的农资补助、农机购置补贴倾斜等。
  总之,在农业生产关系已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时,必须改变原有农业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推动现代农业朝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朝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方向发展。
  徐辉 万洪超